東北大秧歌舞論談
时间: 2010-07-01 11:00 作者: admin
東北大秧歌舞論談 侯玉梅 6-20-2010

秧歌是一種民間自發性的戶外舞蹈,表演自由大方,表現快樂,表情喜笑開心,跳越性強。
東北大秧歌花樣繁多:“并蒂蓮”“對開蓮”“龍擺尾”“龍鳳程祥”“卷白菜心”“白菜開花”“鳳擺尾”“捕蝴蝶”等都是需要人多才可完成此花樣美。但是也有一個人、倆人、仨人等來表演故事性不用說話,講述一個故事。
演更需要配合莫切,才能表現故事的趣味性。打個比喻:“趕驢”是倆個人的節目,一個騎驢的和一個趕驢的,多數表現“夫妻趕集”或者“夫妻回娘家”的路上,一會驢不走了,一會驢要勾吃路旁草或樹葉,或驢生氣提腿踢那個趕驢人,動作夸張,故事情節明顯,視為喜劇小品性的表演,逗的觀眾笑。
另列如:“西天取經”一著名經典名著,在東北正宗大秧歌隊伍里是非有不可的人物:“唐僧、沙僧、豬八戒、孫無空”在秧歌隊伍中表演不用語言,用表情和動作講述著取經路上的經過,表演“西游記”的人物也不是簡單,列如“孫無空”的表演者,動作繁多又不可停,東瞧西看,蹦蹦跳跳,沒有一會老實的時候,表現“孫無空”的機靈、活潑、快樂、可愛、天真、忠心保護師傅取經的樣子; 那個唐僧的扮演者看起來不累,他要一只手在胸前像念經,另一只手捻動著佛珠,在表演的過程中動作沒有變動,堅持一個半鐘也不簡單;“豬八戒”的扮演者需要演出他的“傻呼呼”又天真活潑可愛的樣子,扛著個九尺耙子在表演中自由發揮感情,他可以在表演中申手向觀眾要糖吃,很多人準備好的糖搶著給他,感到特別吉利開心; “捕蝴蝶”的表演有集體有個人表演,表現一只漂亮的蝴蝶在他的頭上飛來飛去,他左看右看愛不釋手,于是就追來追去、東撲西撲,總于用扇子將蝴蝶按住,喜笑顏開,臉上的表情告訴觀眾“蝴蝶總于被我捕到了,它就在我的扇子下面!”,當他將扇子慢慢地抬起看時,不想蝴蝶飛走了,他的表情大有轉折,表現很婉兮的樣子,也夸這只蝴蝶如此聰明,“我被它給耍了”。
在古老的傳統秧歌里有唱,歌曲很像“東北二人轉”,歌詞是帶隊的(打頭的)隨意編出來的,老歌:“老太太裱、老太太裱(傻太婆),老太太耳朵上戴個紅
辣椒。。。。”,新歌詞也是挑好聽的吉利的、愛情的等等。那個表演“老太婆”的演員兩耳袋著紅辣椒,手里拿著一桿長煙袋,煙盒包掛在煙袋桿上丟丟鐺鐺,另只手上一手帕飛舞、她是一位男士扮演的,又有一位扮演老頭(形成倆公婆),動作表現夫妻一生中有趣的故事。“白蛇傳”“紅樓夢”人物也是大型秧歌隊中選用的題材。參加表演著可隨意去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列如:賣燒餅的武大郎,武大郎的個子矮,表演者個子高,他在表演的過程中必須半蹲狀態一演到底,還要肩挑燒餅擔子也是一個硬功夫,一般表演時長不短于一個半小時之內不間斷。
“ 傻柱子”的扮演者可不簡單,他的任務可大了,他的打扮奇型怪狀:身穿皮襖毛朝外、托掉一只袖子,腰間系一皮帶,帶上掛有口袋,袋內有糖果,他也給觀眾糖果,一向觀眾要糖果,借此機會“開場”(讓表演的場地寬敞一些),也用手中的鞭子“開場”,鞭子的打法實在要有相當高的技巧,又快又嚮,即離觀眾近卻打不到人,他不光起到“開場”的作用,還要前后呼應,“打頭的”有什么命令想讓隊伍尾知道,只有讓“傻柱子”傳來傳去;他的高橋比其他的稍低一點,高橋綁著嚮鈴,他會用重踏步的跳躍讓嚮鈴更嚮,這位“小丑”他還要逗觀眾笑,但是自己不可笑,以不笑逗人笑,又他多次翻金斗,此演員是秧歌隊中技巧最高。在表演中有人不小心跌倒了,長長的高橋沒有功夫是很難站起來,由“傻柱子”用特殊技巧順利而漂亮地快速拉起來,凡是表演“傻字”演員一定要演出他的傻樣,傻的可愛才可以。
不光是演員扮演古老的故事中的人物,現在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也進入秧歌隊伍中,以動作當語言,述說著日常民俗故事,列如“跑汗船”的表演,由倆人表演,一個人雙手劃槳,一個人扮演一新娘坐在船上隨波蕩漾,同劃槳人向同方向搖晃。
現在的秧歌風格有所改變,以傳統的木腿“高橋”秧歌變成“地蹦子”。內容也豐富多彩了,有古老的神話傳說,有現代的時髦故事,以前的彩帶高橋變成地蹦扇子舞,單扇、雙扇,手帕和扇子配合秧歌舞等。古、新秧歌混為一體。根據地域的條件,不得不改變古老的秧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