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menu
主页 > 关于玉梅 > 曹保明非遗读本《大洋彼岸的长白山人》。

曹保明非遗读本《大洋彼岸的长白山人》。

时间:  2022-04-12 11:57    作者:  曹保明   

五、何时能走向世界
那时,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渐渐地知道了“侯玉梅”这个名字,而国外最先知道她的是德国一位叫傅玛瑞的民俗学家。
    当年,吉林的长白山文化当中,人参文化是重要的代表性文化,而德国的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傅玛瑞正是搞人参文化的专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她几次到达吉林,到达长白山,她是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找到了吉林省民协,寻求国际合作和协作。记得当时,我和李文瑞负责吉林省民协工作,我们陪同傅玛瑞来到长白山的通化和抚松,考察人参文化。在之后的几次考察中,她得到了孙文采、王纯信、侯玉梅的帮助,于是她们成了要好的学术朋友,她把候玉梅的十几套《人参剪纸故事》手抄本,如获珍宝一样收藏起来。
    记得当时傅玛瑞说:“您的长白山剪纸,是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将来一定会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一次,侯玉梅得到了去德国学习考察的邀请。那次,她与傅玛瑞来到了德国首都法兰克福,后又去柏林、莱比锡民俗博物馆。后来傅玛瑞又陪她去日本、东南亚、马来西亚等地访问。在日本,有一次,傅玛瑞有急事要赶回莱比锡,把她一个人扔在了日本。记得当时国际朋友问她:“给你留点儿生活费吧?”她说:“不用,我有……”
    其实,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不想麻烦别人,可是当傅玛瑞离开后 ,她慌了,在日本怎么生活呀?这时,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手艺。
    于是,在日本的那些日子里,她边参观边在街头剪纸,虽然到了京都、大阪、四国、北海道、东京、奈良,可是丰富的长白山剪纸让她充满信心地生活开来……
    这时,她也才具体地感觉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大价值和力量。后来,她辗转来到了美国的旧金山。
   其实,人何时能走向世界,何时能把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来,仿佛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命运的注定,这也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言:人的一生,只要你认真去寻找一个明确的你所真情热爱和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个理想目标一定也会在那里等待着你。就比如说侯玉梅,她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她依然不忘记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域文化,在刻苦地学习着。同时她一直在寻找一种机会,把宏大的民族文化弘扬出去,只有自己做到了,她也才感受到祖国的力量、民族的强大和自己的价值。在平常的日子里,她注意通过自己的手艺、技艺与社会进行全面地联系,加强对华人的了解。由于她在长白山区熟悉了太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所以她经常在这里举办一些文化艺术传递培训班。
    其实在海外的华人生活区,每一个华人社区人员,也都渴望去这么做,可是有一点他们都不如侯玉梅,那就是他们不是某一方面的“艺术家”,而侯玉梅以艺术和文化的方式掌握着自己的理想命运;可是,她也有自己不如别的华人的地方,那就是语言。当年,那些漂洋过海的老华人或他们的后代,早已一口流利的外语了,于是,为了宣传祖国、弘扬长白山文化,她必须突破语言关,可是,是那么容易的吗?
当年,为了突破语言关,她决定走入华人社区。在家乡的时候,她特别喜欢扭大秧歌,于是,她在华埠区成立了一个秧歌培训班,而且还有很多她非常熟悉的地域文化的一些知识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播。那么,为了很好地把地域文化和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她首先针对外语下功夫。记得在一次活动当中,她认识了白人雕塑艺术家戴维先生,他是个很和谒的人,可能是总来旧金山华埠唐人街,人们都称他为唐戴维,有一次他遇到了侯玉梅。也许是他们的艺术有缘分,那一次,唐人街社区活动时,一条人们舞动的“龙”坏了,谁也不会修,就请来了戴维,而侯玉梅正在现场进行剪纸和民俗活动,她也懂得龙的修复手艺,可是与戴维一交流,对方觉得她的民间艺术的技能非常的广泛,但是就是语言不通,于是他就不断地和她交流,并要求她快点儿掌握外语。侯玉梅坚定了一个决心,就拜戴维老师为师学外语,做戴维的徒弟。
(鲍杰整理,待续)

侯玉梅艺术作品展厅
扫码加微信
-